互联网时代,终端面临的威胁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10年前,只要打好补丁、不随便执行文件或点击不明网址,PC在技术宅手里即便裸奔也能比较安全;而在今天,安全威胁有足够多的渠道通达终端,更危险并且更隐蔽。也许手机里一个每天都要用到的App,背地里就干着让隐私信息升天、个人节操落地的事。
光靠安全意识已经不足以保证终端安全,必须辅以有效的技术手段。业界对此也有共识,如今主流安全厂商和互联网企业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终端安全防护软件,一些第三方软件商店甚至单独为其开辟了分类。乱花渐欲迷人眼,用户一时间又陷入了幸福的烦恼:这么多选择,到底选谁?
够用?快速?低调?
大多数用户会从两个角度看待一款互联网产品:功能是不是符合需求?用户体验好不好?对于终端安全软件来说,同质化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关键功能很少存在你有我无的情况。既然如此,用户体验就成为决定性因素,不过这个指标没法量化,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口味,只能说自己满意的就是最好的。
那么不谈大众,只谈自己。笔者对终端安全软件的选择标准很简单,就是“够用、快速、低调”六个字。够用自然是指功能,手机体检(优化)、骚扰电话/垃圾短信拦截、广告拦截、隐私监控(防吸费)、手机防盗等都是很实用的功能,或者说是终端安全方面的刚需。不过几乎所有终端安全软件都在提供这些功能的同时集成了其它大量功能,并且大多与安全无关,例如软件商店、自动IP拨号乃至手机抢票等等。必须承认它们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是存在价值的,但单从终端安全保护的角度看,这些功能的集成很容易令人对软件本身的安全性和整体运行效率产生怀疑。
快速指的是软件占用资源少,不拖慢系统运行速度,影响使用体验。这其实和刚刚谈到的问题有关,毕竟软件集成功能越多,占用手机的存储和计算资源就越多。比如刚才提到的集成了手机抢票功能的那款产品,在稍显过时的双512配置的手机上运行非常吃力,翻页及打开菜单都会有明显的迟滞感。而笔者曾经试用过的另一款产品则更夸张,其内置的来去电归属地查询功能让电话呼入、拨出过程至少增加了2、3秒的延迟,令人无法容忍,即刻卸载。
最后一点是低调。笔者始终认为终端安全软件不适合作为一个公共平台,没有必要每天都提醒用户注意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引起用户的反感。它应该是幕后的隐藏角色,平时默默无闻,需要时再及时出现。这一点,笔者曾经试用过的阿里云OS就表现非常好,其自带的安全助手平时根本不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但真在需要的场合,又能及时保护终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