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网:方向对 机会多
对于业务网络而言,本土厂商介入的非常少。其实在近几年,由于海外厂商在产品安全性方面屡受质疑,国内很多行业已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备更换,不过鉴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这项工作尚未有明显进展。
但在去年下半年,银行监管单位人行下发了一篇工作指引,里面明确提到今后银行IC卡及密码卡等需支持国密办SM2算法,这也使得相关网络安全设备均要支持SM2。所涉及到的设备还是比较多的,比如VPN、防火墙,再比如业务系统前端的SSL卸载设备等等。而国密办SM2算法资质是目前海外厂商暂时无法取得的资质,因此这项安全建设工作将会给本土厂商带来极大的利好。据了解到的情况看,四大行中已有个别银行在引入本土厂商进行相关产品的测试,由于涉及资质方面的要求,尚未见到有海外厂商参与到测试中。如果四大行正式迈出这一步,相信其它商业银行也会亦步亦趋,国产化的趋势将无可避免。
我们之前就已经提到过,对于金融行业来说,网络建设机会点要跟着行业发展的思路走。那么对于银行这类大客户,其建设思路又是什么呢?目前,银行正在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移,希望能提高用户体验,提供创新的差异化服务。不少新业务也确实受到客户的欢迎,例如与电商/保险行业的结合、与移动化的结合等等,这意味着大量新建系统的机会!
具体到设备而言,负载均衡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个品类。虽然本土厂商目前很难有替换进入业务网的可能,但在国产化趋势和新业务需求的推动下,进入业务网应该只是时间问题。只要能在客户处先试用起来,对后期的复制推广就会有很大帮助。那么它的市场空间具体有多大呢?据传闻,某大行一年负载均衡产品采购金额在3000万左右;而某政策性银行,一年就采购30多台高端负载均衡设备;甚至有个别银行,每开发一套系统,就双机部署一套负载均衡产品。
另一个比较大的市场机会是WLAN。2013年上半年,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搭建其营业厅的WiFi网络,建设模式一般为自建或运营商建设。用户在需要长时间等待办理业务的时候,可使用移动终端快速访问互联网业务。更重要的是,银行一方面可以对用户接入的行为进行记录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区分客户等级,推送对应的有价值的广告,提高客户认可度。所以,银行营业厅的WiFi网络并不单纯是基础架构层面的需求,一些传统跨界解决方案提供商已经盯准了这块市场,推出了有竞争力的产品。
在之前的组网图中可以看到,银行典型拓扑中已经包含了灾备中心的建设。目前,除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外,其余大行均已完成灾备中心建设,银监会对灾备中心恢复时间、备份时间等都有明确要求。这也意味着,大型金融机构的专线带宽不再是几十兆数百兆的数量级,动辄几个G的带宽资源会带来巨大的成本开销。对于网络优化和缓存设备来说,这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机会点,可以帮助用户创造价值。